Quantcast
Channel: 龙之心的BLOG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

评析两篇故土生态散文

$
0
0

                          评析两篇故土生态散文

——兼谈散文的难度及其他


 

桑永海

山水秀美的吉林大地,也是一片散文繁荣的沃土。三年前我在一篇文章里说,江城的散文创作“在全国散文界也是一支有一些影响的生力军,形成了代表性作家、骨干作家和广大散文作者三个方面之间的良性互动”(见时代文艺社版《吉林文评·江城无处不飞花》)。最近又看到两篇《松花湖》文学副刊上的好散文,是热恋故土乡情的,又是敬畏自然生态的,同时对散文写作也多有启示,就有了说一说的欲望。不过,这里只就常态意义的散文而言,个别探讨的先锋式散文另当别论。

《我家燕子》,是1012日刊发的,作者于贵财,名字我还真就第一次见到。从文章看,他大概是位农民吧?可能也不太年轻了,否则他怎会有这么一把深沉的体悟?一打听,果然如此,让我陡生敬意又良多感慨。

散文开头就说他家刚搬进三间旧草房时两只燕子就来了,家人好不欢喜。但从此不能关门,燕子又总在屋顶拉屎,逼他想出了简单又管用的两个小办法,才解决了矛盾,于是燕子与主人无忧无虑合为一家矣,这开头就朴实感人,拽住你赶快读下去。接下来,只用两个小小细节,就写出了人燕之欢,他说燕子嬉戏,“乐得怀中小儿直撒欢儿,乐得母亲眼睛眯成一条缝儿”,多么生动传神!再接下去,展开说他家祖传下来就爱燕子,议论精辟,增强了厚重感。第四部分是重头戏,用两个精彩小片段小细节,描画出燕子是通人性有灵气的小东西,令人惊异震撼!最后,拆老房那天,帮忙人都来了,他想几只刚诞生的小燕还没出窝呢,就宁可经济受损失,决心先不拆了!这个结尾,锦上添花。

读读那文字,一派老辣的谨重还杂有纯情的率性,难得地统一在一起。几乎都是白描手法,读来却大有嚼头。过去也读过一些写燕子的文字,我也写过,觉得这是出色的一篇。我想到诗经里的八个字:“燕燕于飞,参差其羽”,五千年前老祖宗对燕子就多有感情啊!现代人已经数典忘祖了——但于贵财们除外。那只是燕子吗?实质上那是自然万物和所有生灵的象征吧? 生命都是可贵的。人类和自然界生灵都要和谐相处啊!     

另一篇,《“那山”的秋》刊于1019日,作者周吉福。这名字,见过多次,但只有这次,留下了较深印象。为什么?读了开头部分,作者反复阐述老家门口“那山”,连名字也没有,就叫“那山”,太普通了,所以,题目就叫《“那山”的秋》。这个开头,议论横生,反复铺排,用了整整三个自然段,不仅不觉得啰嗦,反而吊足了你的胃口,就想看看这个无名小山到底好在哪里?选的角度也很独特,这是周吉福此文给我深刻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接着往下看,描写上山时的所闻所见,是此文的中心内容了,由五个段落组成。头四个段落,都是用严格的写实手法,写了不同林木的细节特点,还用了排比和比喻,煞费苦心,但,写法一律,就令人疲倦。第五个段落是写半山腰脸盆大的山泉水,乡亲们口渴时喝上几口,然后会长长地“嗨”上一声,这个小片段,画龙点睛,写的真好!文章结尾颇妙,那个七十多岁的义务守林人说我死了就埋在这里。信手拈来,留有余音缭绕在耳。

总体来说《“那山”的秋》还是一篇比较好的散文,故土山野草木之情,深沉温馨。但是,总感到还不够劲儿,为什么?文章重点内容的味道与开头的气势不相称,虽然有山泉的光亮和结尾的余响,仍然没有把应当写出来的开头那样的感觉写出来。这落差让读者感到遗憾。这就是我反复阅读的感受,也是周氏此文给我深刻印象的第二个原因。

不论于贵财《我家燕子》的好,还是周吉福《那山的秋》的优长与不足,其产生的原因何在?我们应当怎样对待?我看这就关涉到散文的特征、散文写作的难度、以及我们的散文观念这样几个问题了,且看下面的辨析。

 

20年,尤其是多媒体的飞速发展,我国散文写作从队伍到作品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同时有一种摆不上台面的散文观也在默默流行:为什么散文很不好写,而人们大多又以为很好写呢?从大视阈来看,这还要追根溯源。其实世界上除了诗歌、小说和戏剧这三种文体,其他文章甚至包括评论大概都可以归入大散文的范畴。比如著名学者、作家柳鸣九编选翻译的《雨果美文集》,就包括了伟大作家雨果著名的人物评论美文、游记美文和政论美文这三种类型。由于散文这个属性和特点,客观上就出现了误会,似乎谁都可以写写散文了,于是天下散文滔滔,好的极少,差的太多。但实际上,它恰恰是很难写好的文体。张抗抗十多年前就感叹散文最不好写。你回头看看,数不过来的散文,传流后世的能有几人几篇?余秋雨散文普及性够高了吧?至今尚有争议。就不用提几十年前曾经喧噪一时的那散文三大家了,现在几乎已经鲜有人问津了吧?

那么,散文不好写的主要原因具体是什么?难度何在?

肯定说法不一。依我看,散文写作的难度,首先就因为你没有那么多值得一写的经历感受;你没有那么多直抵自己灵魂深处值得一写的心灵事件和深刻的理性思考(注意,是指两个方面!)。

问号就来了:为何偏偏散文写作要强调这样的要求?我认为,从性质上说,这是散文的纪实性个人化文体的特点决定的;是公认的散文原则上不应当虚构所决定的。只要你写了散文,人家就拿他当真事来看。反过来说,大多数人都不是鲁滨逊式人物,没有那么多传奇的经历。记得莫言二十年前答文汇报记者说,一个作家哪来那么多经历巧遇巧合,能写那么多散文?我看这是散文难写的首要原因。不但你要有那样的经历见闻思考,更要紧的是那些阅历和思考必须独特,具有写散文的价值。

从这一点来说,我们所谈的于和周二位,就得了这个先机。人家和燕子一起生活几十年,太独特太稀少了吧?周先生他家那个山是个不起眼的趴趴山,他却情有独钟,非要铆劲写一写它平凡中的闪光点!这个经历和角度也够独特的了吧?所以,他们具备了可能写好此散文的一个首要条件(独特的阅历感受),这从他们的文章就能看出来。

当然,这只是你可能写好散文的一个重要条件。而不是全部条件。散文写作的另一个难度,另一个条件,就在写作的手法上。每一篇散文的写法,必须是独特的,是“这一个”!这就是散文写作的第二个难度。为何对散文要特殊强调这个要求呢?只因散文是素面朝天的文体,最怕也最忌讳摆花花架子,所以你更要练就一手表面无技巧的技巧!

尤其在当下极坏的文风面前,在散文越写越离奇,越写越长的怪现状面前,你写法必须实在而独特。比如,越是很好的精短小散文,你似乎看不出有什么技巧,那往往就是最好的技巧!巴金和诗人冯至都说过这个观点。读读苏东坡《记承天寺夜游》吧!全文加标题才88字,写景只用了18个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如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把庭院里空明如水的月色写神了!难怪这小文独步千古。这些都说明,散文很娇贵,必须“戛戛乎独造”,好到看不出你的技法才是上乘!

我们今天赏析的两篇散文,从手法来说,《我家燕子》如前面解析的,手法老道、恰到好处,又洋溢着真趣,人和燕子浑然一家,充溢着人性之雅善,感情之温馨,脉脉动人的韵致。他描写燕子的笔墨并不很多,却写出了燕子与人之间关系的神韵,确是一篇佳作。

《“那山”的秋》前面已经说了不少,这里想说说为何主体部分没写好。周先生观察很细腻很具体,单独看一段,也许还可以。但几个大段都是用静态描写的手法,手法相同单一,又描写林间光照等等,煞费苦心。读多了,你觉得疲倦,磨叽,印象反倒模糊,终没感觉到那种山林的神韵。如果像泉水那样的镜头,新鲜有趣,多两个,受众有陌生感,效果自然就会好些。如果周文在山林景物描写上能够细节写实和意象勾勒交错使用,如苏东坡月光那样,也许会更传神。总之,周文虽然也比较好,却在写法上减弱了感染力。这不也说明了散文技法的重要性吗?

还有,散文写作,如果头两个难关突破了,那么第三个难关,一般就会有个人的特色了,也就是散文中有“我”了。这三点,就是散文写作的难度所在,也是当下散文写作和讨论中,尚未受到应有重视的问题。

琢磨散文30年,悟出一点儿想法,是否站得住呢?不敢太自信。前不久翻阅著名散文家张守仁编辑的《世界优秀散文选》前言,张先生说他认为散文写作应当做到三句话:“要有我,写独特,独特写。”我眼睛一亮,大惊喜!不敢说所见略同,人家总结如此简练,像绕口令,九个字,好记,就抄录在这,与同好者共勉


 2015117日在永吉作协笔会讲,1112日全文刊于《江城日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

Trending Articles